四行仓库保卫战当时的外媒如何记录这四昼夜?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解放日报“抗战•上海寻迹”报道组兵分多路,从不同视角寻找上海抗战印迹。我们寻访的头部路,便是重回当年战斗历史现场,回访老兵和亲历者后代,追溯上海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以足迹丈量精神,以历史照亮前路。
这应当是一场受人瞩目的反法西斯战斗:
它发生在当时的上海公共租界旁,日军飞机的轰炸、炮火,与“法外之地”只隔一河;在此之前,淞沪平原上,由于地形不利、力量悬殊,中国军队节节败退。这场战斗实为掩护其余精锐部队撤离,结局几乎是必败;在它结束后不久,《九国公约》签字国即要召开会议,这场战斗本身就肩负了争取国际社会关注的使命。
它被称为一场向全世界直播的战争。数以百计的中外新闻工作者在离四行仓库几十米开外的苏州河对岸和南京路的高楼上亲眼目睹了“八百壮士”抵御日军的全过程。
追随前人的脚步,探寻当时国际传媒界对这场战斗的反应,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原址的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在馆内,当时的资料文件被真实地展陈出来。历史的细节,由此显现。
《字林西报》是蕞早关注到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一批外文报纸之一。它的前身《北华捷报》是上海蕞早的英文报纸。自淞沪会战爆发起,《字林西报》就多次撰文声援中国抗日。如淞沪会战爆发三周后,《字林西报》曾发表题为《三星期》的社论,称赞中国人觉醒了,认为中国人在改变自己的国家,献身于完全正义的事业。
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国际社会对这场战役的关注也在提升。
10月27日清晨,日军发现四行仓库内仍有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受到“八百壮士”的猛烈阻击。10月28日晚,谢晋元向与日军激战两天的战士们传达了“死守四行仓库,与蕞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
10月28日的《泰晤士报》社论随即称,“上海抗战不仅目前而且将来也会对全中国起着鼓舞士气的作用”。实际上,自“八·一三”事变起,作为英国大报,《泰晤士报》就持续关注中国战场情况。《泰晤士报》还曾发表文章写到,“中国军队守卫上海 76 日之后,尚有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孤军,困于强敌,力持不屈,其英勇之气概,使人敬佩之至……淞沪会战期间,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一个共识,即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即使战斗到一兵一***也绝不终止抗战。”
一些战争中具备象征意义的场景,为当时的报纸所关注。10月30日,《字林西报》《大陆报》都登出四行仓库上方扬起旗帜的场景。
《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立场偏近中方,对中国态度更为友好。在11月6日出版的图文里,记者注意到军民一心的细节,拍下了上海妇女向曾坚守四行仓库的第88师士兵呈递慰劳品的场景。
战士们的殊死搏斗,在国际社会亦激起人道主义谴责。
1937年11月末出版的法国《时代青年》在封面报道中提到,“日军无视道义谴责,在火海中围攻上海、攻取苏州,现正血染征程逼向南京”。
美国《时代周刊》在1937年11月8日刊登的稿件中,将四行仓库保卫战比喻为“中国的阿拉莫”。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个比喻颇具赞赏意味。在德克萨斯独立战争时,德克萨斯人在阿拉莫要塞死战,到死不降墨西哥人。直到今天,阿拉莫之战依然被视作美国陆军历史上的神话,被认为是勇气和牺牲精神的象征。
选择这样的比喻,和文中所提到的中国军队战斗细节颇有联系。
文章写到,“大量的证据显示,中国军队在面对必死的境地时仍顽强抵抗,比如中国***兵把自己用手铐铐在机***上,死在自己的岗位上。”
上海抗战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云曾在2017“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上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是全世界关注中国抗战、了解中国抗战真实情况、认知中国政府及其人民的抗战决心、暴露和谴责日军的侵略野心和罪恶行径,有效地开展舆论宣传从而吸引世界眼球的一个重要窗口。外文报刊通过新闻媒体在舆论上声援、支持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发展史上,书写了厚重而光辉的篇章。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